“我就是长城脚下的一抔黄土,多年前听从内心的召唤,从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义无反顾奔赴戈壁旷野嘉峪关,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有一位小有名气的讲解员张晓燕。20多年来,她扎根嘉峪关下,向天南海北的游客讲解嘉峪关和长城的故事,成长为一名“问不倒”的讲解员。
如今,张晓燕已转型成为一名文博研究者,挖掘古老长城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还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地,向更多的人传递嘉峪关蕴藏的宝贵文化遗产。
2001年7月,18岁的河南姑娘张晓燕第一次来到嘉峪关长城。“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长城。”在嘉峪关关城,看着进进出出的游客和声情并茂的讲解员,张晓燕想着,这里肯定蕴藏着无数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当时就想着,有一天也能像这些讲解员一样,了解这里发生的故事,还能讲解给游客听,该多有意思。”巧合的是,当年年底,嘉峪关景区招聘讲解员。得知消息后,张晓燕第一时间报了名。一番过关斩将,她成功入选。
嘉峪关夏天烈日暴晒,冬季朔风呼啸,一趟关城爬下来对体力考验极大。张晓燕深入工作才知道,讲解员工作不好干。可她没有丝毫抱怨,一头扎进其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之前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这些都是一点点克服的。”之前很少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的机会,面对新工作,张晓燕开始并不适应。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她一边背诵讲解词,努力让讲解内容烂熟于心,一边提升自己的现场表达。
为了训练普通话,张晓燕日复一日坚持练习,从未间断。她还特意参加各类讲解比赛、演讲比赛,从成绩普通到如今的得心应手。为了让讲解更加清晰、自然,张晓燕还会经常对着镜子给自己讲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正常每天七八个团,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一年365天不闭园。”天长日久,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张晓燕从没抱怨过。“每来一个团让我讲解,我都感觉是在赴一场约会,那种状态里我特别开心。”她由衷地说。
多年来,张晓燕对讲解员工作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讲解是分不同层次的。”她要努力把历史讲活,让历史照进现实,展现当代价值。
“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长城的防御作用,是失之偏颇的,应该让游客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长城。”张晓燕多方搜集材料,向游客讲起长城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突出强调长城是连接关内外各民族的纽带和桥梁、是维系关内外秩序的象征、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畅通……
她还经常提到,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东归,安置在伊犁河流域,短期内要从全国调拨大量支援物资,自嘉峪关而出。“平时城门有严格的开放时间,但是那段时间为了物资快速运转,城门昼夜开放,这背后正是对兄弟民族的关怀。”张晓燕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嘉峪关是一座和平友谊之关。
“我在梳理古代、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在嘉峪关,民族团结进步、民族融合发展的事例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藏胞报矿的故事就是一例。”张晓燕说。
嘉峪关市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1955年秋,原西北地质局645队地质员秦士伟等在开展勘探工作时,就是经附近藏族同胞的介绍,经过深入调查,才发现了桦树沟铁矿。同年12月,甘肃省委将该地命名为镜铁山,镜铁山矿正是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创业起点。
“每每看到这样的资料,或是在讲解中遇到有趣的提问,我都会记录下来、深入探究。”推敲琢磨史料、实地考察文物,这些年来,张晓燕查阅文献资料数百万字,撰写近20万字读书笔记,在讲解中不断探究学习,逐渐成长为“专家型”讲解员,每次有重要接待,总会见到她的身影。
做讲解员20多年,张晓燕服务了近30万名世界各地的游客。“越是了解历史,越能感受到嘉峪关和长城中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2016年年底,为响应加强嘉峪关及长城历史文化研究的号召,张晓燕加盟新组建的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全面投身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
多年的讲解工作积累加上专业的研究,张晓燕越来越多地发现,除了防御,嘉峪关及周边长城在促进关内外交流交往交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嘉峪关都是民族、区域间友好交往的见证。
张晓燕把自己的思考和积累进行了系统整理。近年来,她出版个人专著,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承担省市级课题10项。2022年年初,她选取90件文物,讲述文物背后民族交往交流的故事,以此为基础,还编著出版了《交融·交汇·交响——嘉峪关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
张晓燕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今年5月,嘉峪关市成立“雄关红石榴”宣讲队,张晓燕被聘为宣讲队成员,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福利院、敬老院等地,开展长城文化里的中华民族故事宣讲200多场,受到广泛好评。
张晓燕也积极参与嘉峪关文旅融合事业,她曾策划“我在嘉峪关修长城”戈壁石艺画主题文创展等活动,还利用文物资源设计多个文创产品。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长城内外广大地区,更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碰撞与融合的舞台。”张晓燕说,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嘉峪关、研究好长城,传播好长城文化和故事,用点滴力量影响更多人。
中青报·中青网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