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林高校是培育农林高层次人才的阵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为乡村科技创新、知识引领、技术推广、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产学研创协同育人以助推产业发展为核心,政企校多方共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把产业和技术发展新需求嵌入高校人才培育体系,为乡村振兴输送定制化、专门化、本土化人才的有效育人方式。当前,应将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任务与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相对接,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创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创协同育人,补齐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短板,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相关资料图)
以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为引领
把握人才培育方向和重点
农林高校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应以乡村产业振兴的多元目标为引领,准确把握农业强省建设中的机遇、重点、难点、短板对人才专业、专长与技能的要求,为推动湖南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量身打造高质量农林学科人才。
瞄准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以农产品加工、种业创新高地、智慧智能农业装备制造、强化农业品牌等目标为导向,锚定高层次农林人才培育方向,确保人才培育方向与乡村振兴目标一致、行动同步。
把目标引领贯穿到产、学、研、创协同育人的各个维度和过程中,将农林高校学科发展方向、科学研究方向、校企合作遴选、创新创业导向与农业强省产业发展重点协同一致,锚定湖湘特色,培育农林学科“高精尖缺”人才,建强支撑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人才队伍。
把目标引领贯穿农林高校育人过程改革,以专业升级改造和课程创新为突破口,围绕育人方向和目标实施课程结构调整、实践平台转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升级、创新产教融合深化等建设工程,通过适应性调整和过程管理,将目标导向嵌入人才培育各环节。
以农林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
夯实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深化农林高校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应扎实推进产教融合综合体建设,主动对接乡村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吸引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参与人才培育。
加快推进“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航母级农林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开展政校企联合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夯实具有高层次人才培育、企业研发创新、科技成果孵化等多功能的产教融合综合体。
依托农林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和农林科学研究优势,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研究院等校外实验基地,推进育人平台与企业研发一线、生产一线深度融合,发挥平台的创新承载作用,为孵化乡村创新人才队伍提供服务支撑。
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开展广泛科研合作,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引入与市场接轨的创新技术理念和文化,邀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平台发展建设,实现多主体、多方位合作育人和优势互补,构建多学科相互依托和相互支撑的综合学科育人体系。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路径
完善人才跨界交叉培养模式
以“校企互动、校企互补、校企互助”为原则,推动农林高校与龙头企业在联合办学、科技合作、队伍共建、基地共建中进一步完善人才跨界交叉培养模式。
以校企战略合作项目为纽带,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依托校企整合资源优化人才培育过程、升级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长期推进机制,培养助推龙头企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推动校企合作从资源共享向全程参与转变,带动企业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向积极参与的主角转变;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企业融入高校合作育人的内在动力,建立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多元协同相融的校企合作理念,促使人才培育从高校单方面教学、实践、科研培育方式向参与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等多方式拓展。
完善农林高校双创育人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人才、课程、资金、平台、课题进校园;开展互聘导师、联合开课,共建研发基地、共建实践基地,合作举办双创赛事、共促成果转化等,推动校企合作由“主动脉驱动”向“毛细管渗透”转型,拓展拓宽产教融合双创育人方式与路径。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