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休学?这种看不见的痛苦,是不是你正在经历的……
本文看点:
作为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因为懂事意味着省心。
但是,作为大脑没有发育完全,心智也尚未成熟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懂事或许是一种不能言说的负担。
(资料图片)
调皮捣蛋的孩子固然让人头大,那懂事的孩子就让人放心吗?无疑,孩子越懂事越守规矩,他们在学校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家里像是贴心小棉袄一般会去做一些家务。他们不会惹家长生气,不会存在家长让往东他们非要往西的情况。他们表现得乖巧可爱、温顺服从,在口头上不会表达什么不满。
懂事的孩子,是否让你觉得欣慰?但你有没有想过懂事背后潜藏着某种风险。
他们过多地考虑到别人的情绪,却掩盖了自己内心的需求。成人做到这些尚且不易,更何况他们还只是孩子。懂事,或许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自我压抑。
日积月累,幼小的心灵早已不能承受这些委屈。
长久的沉默,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要么,他们会觉得“我不需要表达,我只需要服从”,要么,他们会爆发、崩溃。
家长们,不要等到一切都来不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表面上的懂事,背后潜藏的危机。
懂事的孩子也需要被善待、被关注。
今天就从我身边的一个孩子说起,看看长期以来被家长认为是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选择休学,以及后续又是怎样重回校园。
周四
视野
全文共5083字,阅读时间13分钟
休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前些时候有女生来找我问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方才知道原本开学该上高二的她已休学一年。我知道以她的成绩来看,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不成问题。考上却休学,这个情况让我意识到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后面有了时间,我就想着和她当面聊一聊,看一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起初她只是答应线上聊一聊,向我表露了自己对于学校的恐惧。她说自己一看到学校的大门就会很害怕,还说越是临近开学,她越是无法好好入睡,并且会反复想着一些事情。
当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初步判断她可能需要去医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我和她的聊天只能起到极其有限的疏导作用。在向周围的朋友寻求帮助后,他们提醒我还是尽可能当面看一看孩子,因为线上能够得到的信息比较有限。
摘录和孩子的部分聊天记录:
“我还挺敏感的,还很容易胡思乱想,就是通过别人的一些表情啊,或者是不经意的话,就想好多,知道这样不好也改不掉。”
“在干什么都会想起来要去学校了,就不开心,感觉没地方说,没有一点期待。”
“睡觉的时候就老想着这个,控制不住,现在睡觉都很困难,睡不着,就是明明困了,脑子混混沌沌的,就想着这个,就睡不着,睡着了,也是半睡半醒。”
当面聊之前,我不知如何提及抑郁症。倒是她拿了当地医院的证明,但她不相信这个结果,家里也没当回事。
聊天中,她需要稍稍躺靠,因为会上不来气。家长带她做不少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我不免怀疑这也和抑郁有关系。
她和我说了自己去年休学的细节。
提到当初在宿舍她想跳下去,好在是防护窗使她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当看到宿舍的水果刀,她就想到用刀。
她说得平淡,我听着心里却起了不少波澜。同时越发坚定自己要去做点什么的念头。
我告诉她自己有认识的同学在学医,并且就是相关方向,已经提前咨询过省内哪个医院会好一些,也愿意适当和她家长沟通,尽可能地还是去看一看。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当天母亲刚带着她去学校忙了复学的事,还反复向她提及事情能办成并不容易,想着让她过几天就去学校,这样自己就能放心了,毕竟她耽误一年,年纪也不小了。
母亲只是简单认为她不想上学,暂时并未考虑到会有其他问题。
困境:懂事铸就牢笼,自我消化苦痛
她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有些想去看一看,另一方面迫于“懂事”的压力,她并不想再给家里添乱。
提及父母,她的叙述中,充满了愧疚:
比如她说自己去年要休学那会儿,母亲得知情况直接到了学校接她回家,在她看来,别的父母倒不见得会这样。
我适当提醒,意思遇到这样的情况,身为父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本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说这些也是想让她能偶稍稍轻松下来。
她连不想去学校的年念头都不太敢让母亲知道,只是每天会向他弟弟说上几句。加上一些亲戚在得知她的事情后,会简单认为无非是因为临近开学,不想上学的她在“作妖”罢了。
对于在乎别人看法的她而言,这些话不亚于雪上加霜。
“如果你生病的话,那不是你不想上学,而是你不能上学。就类似于腿骨折的人再想跑步,也不能跑。”
我试图提供一些正向支持。
虽说前一天和她线上聊过后,当晚她睡眠就好了很多,但我明白她得去看看。
最后我问她有什么想法。
“没啥想法,去学校了就熬呗。”
一个“熬”字让我判断她的状态并不需要去学校,当下得去接受治疗。
事情到了这里,蛮让人绝望的。
转机发生在第二天,那会儿我已经离开了她家。
确诊:放下自责,接受治疗
原来是母亲问孩子和我聊了什么,她就把情况告诉了母亲。后边在和她母亲沟通的时候,听她母亲说当孩子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后,整个人看起来放松了不少。
母亲先是决定带她去弄药,后边又和她商量要是去学校附近租房子陪她会不会好些,如果这样,也就不用去看医生了。
我依然能感受到她的纠结与抗拒,她还是不太想让家里很麻烦。
哪怕母亲在考虑去带她看医生。
她还是说:
“我感觉我妈如果去陪我我可能就没事了。”
好在母亲决定带她去看看,向我打听了医院的情况。又过了一天,他们就出发去了医院,诊断结果为轻度抑郁焦虑加强迫。
当天晚上,我和她母亲语音聊了聊,我能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我和她略微说了些注意事项,也希望她提醒孩子吃药,当听到这里,她告诉我说自己的孩子很懂事,会知道吃药的。在此时,我意识到懂事对于孩子并不见得是好事。
现在,房子也找好了,这个母亲会陪着孩子上学。截至写稿日期,据我了解,事情渐渐有了好转。
在他们去医院之前,我和她分享了公众号科普中国《在儿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一文,她看完后很是有感触。我顺势和她多聊了几句。
“对了,我又想到个细节。之前那个同学确诊后,说自己突然很轻松。因为发现不是她自己不行,只是生病了。”
“我之前感觉就是我自己事太多了,自己没用,听你说可能是有点抑郁焦虑之后,我也感觉原来不怪我,就是生病了。”
我想基于手头的信息,适当去溯因。
溯源:世事难料,却早有征兆
早在两年前,围绕她的数学我和她聊过。因为她平时数学很好,而实际到了考试却总是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起初我以为是考试紧张等情况。一番沟通,方才找到造成考试总是失常的诱发事件之一,原来是在初二某次的数学考试中,路过的数学老师拿起她的试卷看了下,随即摇了摇头。
数学老师动作虽小,却让她感受到了极大的否定,她瞬间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此后,她的数学就考不好了。
我和她分享了我自己曾经被老师否定的事,我告诉她老师只是老师,我们自己需要明白自己的水平所在,正确的认知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找到根本原因后,才能够让自己走出来。
外界的评价形形色色,一方面这些评价能够让孩子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活在别人的嘴巴里,逐渐变得迷茫、失去自我。
每个人都很独特,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之外,孩子更应该有自己内在的评价。而正是基于这些,孩子方才能够自信起来,以至于慢慢变得强大。
造成孩子总是在数学考试时候失常的诱发事件之二,是当初她复读之后,周围的人有表达出对她的贬低。因为她成绩向来不错,最终却少了几分没有应届考上重点高中。
去年中考前,她分外担忧自己考试无法考好,于是找我寻求帮助。我也没有做很多,只是陪她聊了聊,缓解她的焦虑。现在想想,我当初应该再敏锐一点,或许事情会有些不一样。
我曾接触过一些少言的孩子,他们并不是像看起来那样沉默、木讷,他们也有自己的内在世界。
很多东西不说,并不代表没有。也正是因为不说,很多情绪他们会反复咀嚼。
他们越是拼命掩盖伤口,越是害怕伤口让别人碰到,因此伴随着敏感蜷缩在角落。时间久了,自责也会越发严重,他们会认为敏感是不正常的,拥有很多细微的情绪像是一种罪。
此时,外界的帮助很关键。如何温和地介入与察觉,对于家长是不小的考验。
我一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会先是袒露自己的内心。做到这些会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因为愿意谈论自己的不堪代表着信任。每每此时,孩子像是得到了莫大的理解,那些隐秘的情绪有了共鸣。进而孩子就会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这样孩子的状态我们就能觉察到了。
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不说,我们可以先向孩子谈谈自己。
在这些交流之中,孩子也会发现,自己和家长是平等的,他们会渐渐少些服从,多些自我。
在这次的聊天中,我问重男轻女是否对她有影响时。她回忆了些许事情。
“特别是我奶奶,以前的时候特别偏心我弟。我爸都说,如果现在不是我成绩好点,长大了,他看着可能有点用,也不会现在对我挺好。”
原来,不是所有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
听她弟曾提到过,她学习相当努力,到了宿舍后会找有光的地方接着学。或许,她是在害怕,害怕自己的成绩一旦下滑,就不再能得到家人的爱。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
人们在遇到委屈的时候,首先想的是从别人的目光中得到安抚。如果得不到,就会战或者逃。战就是应激反应,逃就是逃避,两者会反复。再到后面,就是直接大脑空白,意识解离。
她之所以过分在乎别人看法,就是因为她应激过度;而害怕去学校,是一种逃避。轻生则是在以上两者反复后,做出的终极反应。
事情并不是无缘无故,而借助过往正能找到蛛丝马迹。
尾声:降低期待,重视孩子心理状态
有不少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好脆弱,什么压力都承担不了。实际是,时代在飞速发展,很多事情已经不一样了。成年人尚且容易有空心病,更何况小孩呢?在一声声我家孩子很懂事的背后,潜藏了多少过分的期待。
这些期待并不是那么符合常理,孩子的心理状态应该得到重视。
我曾亲耳听到有人说,小孩子有什么自尊可言?我竟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实际倘若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自然会发现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渴望与委屈。
但令人沮丧的是,无力去消化这些的孩子往往得自己去承担。先是陷入长期的战或逃,严重点就轻生。
倘若不是到了无法继续学业,乃至轻生的地步,在家长眼中懂事的孩子就仿若永远积极乐观。事情发生后,家长也可能会嘀咕我家孩子一直很懂事呀,怎么能这样?
家长不理解,孩子也一直在过分自责以及对父母的无限愧疚中,无从开口。懂事的孩子悄无声息承担了父母的期待,如果做不到,就是自己错了。
自责的刀捅伤了自己,流出的血再次化为刀,扎出新的伤口,直到无法承受。
我不免会想起那个因为打碎教室玻璃,选择一跃而下的孩子。一块玻璃,竟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看起来她目前情况还好,然而我不免隐隐有些担忧。母亲确实很关照她,但母亲的一个动机是:希望她能早点回到学校。
这个孩子在去医院前,向我问道:
“像我这如果去医院,是不是看看弄个药就可以了?”
我发现她还是在回应母亲的期待。从最早她觉得要直接去学校,到想着她母亲能去学校陪她就好,再到她这样问我。很关键的点在于她害怕不能按时去上学。
《在儿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中正提到了这一特点:“他们来看病目的也非常明确——怎么让孩子赶快上学。”
悲观来想,她还有好长的路要走;乐观来想,事情再怎么说已经有了转变。
当下,吃饱吃好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值得我们分外注意。在和她聊完后,我居然也焦虑了起来。后面发现过度用脑,就会发烧。介入这件事后,发觉对于心力是不小的考验,因此也明白家长想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功夫在平时。这一次是因为事情已经发生,因此有太多的过往需要在短时间内梳理。当很多事分摊到平时,倒也还好。
在合适的时候,我试着让她母亲接受转变并不是那么迅速的,希望在她吃过药后能带她复查。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身体的疾病是在警示我们要注意健康;孩子的情况是在警示家长要关注孩子和自我反省。
那些期待,或许会成为对孩子的伤害。
如果可以,想告诉孩子,你不必懂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