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曲歌谣道尽端午节的多种习俗,这样一个古老的节日,千年间承载了无数传说逸闻,当拨开重重光阴,发现它的起源已经难觅踪迹。
在普罗大众的知识体系里,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饭团投入江中,希望鱼龙虾蟹吃饱后,不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此后,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
图片来源:《屈原像(南熏殿藏历代圣贤名人像之一)》,《故宫周刊》,1932 年第204期
(资料图)
但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春秋之前,南方地区就有端午日以龙舟竞渡来祭祀部族图腾的习俗。粽子也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粽子,即粽籺(hé),是籺的一种,用茭白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才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图片来源:《端阳节吃粽子》,《农民》,1926年第2卷第11期
图片来源:《元吴廷晖龙舟夺标》,《故宫周刊》,1932年第135期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节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古代的吴、越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子”。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图片来源:闻一多《端午考》,《文学杂志(上海1937)》,1947年第2卷第3期第1页
图片来源:《端节的历史教育》,《中兴周刊(青岛)》,1947年第7期第11页
吴越先民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驾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急鼓声中竞渡祭龙神,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专家推测,古人最早是划着这种绘有部落图腾的舟去探亲访友,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后来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举行龙图腾祭活动,此后渐形成习俗并传播各地。
图片来源:《端午节:端午竞渡装饰辉煌之龙舟》,《良友》,1935年第106期
图片来源:《端午节:端午竞渡装饰辉煌之龙舟》,《良友》,1935年第106期
以上内容由“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
首都图书馆 “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使用指南PC端访问:
登录首都图书馆网站—“资源”—“中文资源”—“报刊”—“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仅限馆内使用)
温馨提示:
未办理读者证的读者,可参考下面的文章了解虚拟读者证的办理方法。
更多精彩
请关注“首图数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标签: